1937年6月,八路军正式成立。随着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,国共两党开始联合合作。经过双方反复谈判,蒋介石最终同意给红军三个师的编制,然而这一决定导致我军许多将领和干部不得不被迫降职。
罗炳辉将军就是其中一位。由于长征途中,他被编入张国焘领导的左路军,被迫南下随军行动,因此红军长征胜利后,罗炳辉被打上了“四方面军”的标签。八路军成立后,他的军衔也因此被迫降级。1946年,罗炳辉不幸殉职。若他未早逝,以其丰富的经历和资历,完全有资格晋升为大将。
毛主席与罗炳辉的渊源,要追溯到1930年。
毛主席比罗炳辉年长四岁。两人第一次相见是在1930年初。1929年10月,罗炳辉作为国民党吉安靖卫大队的大队长,秘密加入共产党。随后,他在值夏带领部队起义,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江西独立第五团,由罗炳辉亲自担任团长。紧接着,他率部在赣江一带屡次击败敌军,威震赣西南地区。
1930年年初,毛主席率领红四军从闽西来到赣西南,特地到红五团驻地看望罗炳辉及其起义官兵。毛主席的到来让罗炳辉非常激动,他早就听闻毛主席的威名,对他十分敬仰,早有见面的愿望。
展开剩余76%毛主席在全体官兵面前高声说道:
“同志们,你们起义加入了红军,我们感到无比高兴,也热烈欢迎!你们在罗团长的带领下,屡次打赢漂亮仗,非常勇敢!”
毛主席的话极大地鼓舞了罗炳辉,也激励了红五团的全体官兵。随后,罗炳辉在第一次、第二次以及尤为艰难的第三次反围剿战役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。
尤其在第三次反围剿中,罗炳辉与谭震林率领红十二军,巧妙调动并牵制敌军,为粉碎蒋介石的军事“围剿”发挥了关键作用,因而受到毛主席的公开嘉奖。
长征期间,罗炳辉被迫随张国焘南下。长征胜利后,毛主席曾两次与何长工深入谈话,高度肯定红九军团在长征中的英勇表现,特别强调南下问题不能怪罪罗炳辉,劝他放下思想包袱。
随后,罗炳辉被中央派往抗日军政大学深造。
罗炳辉刚进入抗大学习,国内形势骤变。1937年7月7日,卢沟桥事变爆发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。
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,中共中央发出紧急通电,声言:
“平津告急,华北告急,中华民族告急,唯有全民抗战,方能拯救中华!”
同一天,毛主席、朱德、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联名致电蒋介石,表明红军将士愿为国家效命,与敌周旋,坚决保卫国土。
7月14日,中共中央军委下令红军做好开赴抗日前线的准备。7月15日,周恩来等中共代表递交《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》,提出发动全民抗战,实行民主政治,取消红军名义和番号,改编为国民革命军。最终,在全国抗日救亡的强大推动下,蒋介石被迫同意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。
蒋介石急于将红军主力投入抗日前线,国共双方就红军改编达成协议。8月22日,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。
由于蒋介石只配给三个师的编制,许多红军干部被迫降职。因长征时随张国焘南下,罗炳辉被扣上“四方面军”帽子。
长征胜利后,毛主席力排众议,高度评价罗炳辉的正直品格。但罗炳辉仍因身份遭排挤,遭降职。甚至因这一事件,妻子杨厚真与他离婚。毛主席亲自致信开导罗炳辉,鼓励他前往抗大学习,肩负新的使命。
不久后,抗战爆发,中共中央指示抗大第二期学员提前结束学业。
罗炳辉虽然身处课堂,心中却因日军的残暴行径愤慨难平。得知战友们纷纷奔赴战场,他热血沸腾,渴望参战。抗战期间,他先后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、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五支队司令员,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。
1938年,罗炳辉被中央派往武汉,担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工作。长期征战和恶劣环境严重消耗了他的身体,他患有严重高血压和胃病,常常带病指挥作战。
抗战胜利后,罗炳辉率部挺进山东解放区,继续投入新的战斗。华东战场上,他依旧英勇善战。但因过度劳累,行军时不慎从马上摔下,导致失血过多,生命垂危。毛主席专门致信叮嘱他“望多休养”。
然而此时,国民党违背停战协议,大举进攻苏皖鲁地区,山东解放区形势危急。罗炳辉毅然放弃治疗,赶赴枣庄前线指挥战斗。仅用11天,他便成功解放枣庄,扭转了鲁南被动局面。遗憾的是,枣庄之战成了他最后一次战役。
1946年6月16日,罗炳辉在一次会议中突然昏迷,尽管抢救及时,但他终因病逝世,年仅49岁。
将军逝世后,临沂举行隆重追悼会,朱德题词:“革命到底死而后已,精神永存万古。”老战友陈毅含泪写下:“戎马三十载,将军滇之雄……”
发布于:天津市富华优配-114配资网-股票配资利率-配资网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