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老爷,小的尝了这盐,不咸。”
和府书房内,新来的仆人李明战战兢兢地说出这句话时,额头已渗出冷汗。
他提着的,是从京城最大盐铺买回的"上等官盐",标价十两银子。
和珅大人接过盐袋,亲自尝了一口,脸色骤变。
下一刻,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的决定——赏李明一百两银子。一袋不咸的盐,一句冒死的真话,彻底改变了这个家道中落的年轻人的命运。
01
乾隆五十二年三月初,京城的春寒还未完全退去。
和府门前,挤满了前来应征仆役的人。李明站在人群最后,看着那些比自己强壮的汉子,心里清楚,这或许是他最后的机会了。
他的棉袄洗得发白,袖口和领子都打着补丁,但每一处针脚都极为工整。这是他离家前,母亲连夜为他缝补的。临行时,母亲拉着他的手说:“明儿,咱家虽然败了,但读书人的体面不能丢。到了京城,无论做什么,都要堂堂正正。”
“下一个!”
管事的声音打断了李明的思绪。他深吸一口气,从人群中挤到前面。
管事是个腰圆体胖的中年人,一双小眼睛在李明身上扫来扫去,眼神里带着毫不掩饰的挑剔。他看了看李明瘦削的身板,又看了看那身打着补丁的衣裳,眉头皱得更紧了。
“叫什么名字?”
“李明。”
“哪里人?”
“江南苏州府。”
管事冷笑一声:“江南?那么远跑到京城来当仆役?家里是不是出了什么事?”
李明的手指微微收紧,但脸上依然保持着平静:“家父经商失败,欠下债务。小的不得已北上谋生,好挣些银两还债。”
“会做什么?”管事翻开面前的册子,头也不抬地问。
“小的自幼跟随家父学习账目,识得些字,也会打算盘。”李明顿了顿,又补充道,“小的手脚勤快,什么活计都愿意做。最重要的是,小的眼睛尖,耳朵灵,能看出旁人看不出的门道。”
管事终于抬起头,眼中闪过一丝兴趣:“哦?什么门道?”
李明指了指管事身后的账册:“大人面前这本账册,纸张是上好的宣纸,但墨迹却有新有旧。新墨的地方,笔画略粗,应该是近日补记的。旧墨的地方,字迹工整,应该是原本的记录。”他停顿了一下,“小的猜测,这账册应该是定期核查的,有些项目需要事后补充。”
管事脸上的表情变了。他拿起账册仔细看了看,确实如李明所说。这小子只是站在门外瞥了几眼,就能看出这么多门道。
“你等着。”管事站起身,转身进了内院。
李明站在原地,心跳得厉害。他刚才的话是一场豪赌。如果管事觉得他多管闲事,他连进门的机会都没有。但如果管事觉得他有用,他或许能在这座京城最显赫的府邸里找到立足之地。
不多时,管事回来了,身后还跟着一个穿着青色长衫的中年女子。那女子面容和善,但眼神精明,一看就是府里的老人。
“这是王妈妈,府里的管家。”管事对李明说,“王妈妈,这小子倒是机灵,就是身子骨弱了些。”
王妈妈上下打量着李明,突然问道:“你说你识字会算账,那我问你,和府一个月的柴米油盐开销,大约要多少银子?”
这是个陷阱。李明从未在和府待过,怎么可能知道具体数字?但他没有慌张,而是认真地思考了片刻:“小的不知和府的具体人数和规模,但依照京城物价,一个普通五口之家,一月柴米油盐大约需要二两银子。和府是京城大户,仆役众多,按百人计算,再加上主子们的精细用度,小的估算,一月至少需要三百两银子。”
王妈妈眼中闪过一丝赞许。这小子不仅会算账,还懂得推理。
“行了,先留下吧。”王妈妈转身对管事说,“让他跟着我,先做些杂活,看看他的手脚。”
李明心中一喜,连忙躬身道谢:“多谢王妈妈,多谢大人!”
管事挥了挥手:“别高兴得太早。和府的规矩多,眼睛要放亮,嘴巴要放严。做得好,有赏;做不好,随时滚蛋。”
“小的明白。”
李明跟着王妈妈穿过几道月亮门,又绕过几处假山流水。和府的气派让他暗暗咋舌。这里的一草一木,都透着精致和奢华。假山是太湖石堆砌而成,水池里游着金色的锦鲤,连廊柱上的雕花都镀了金。
“小李子,你听好了。”王妈妈边走边说,“和府分内外两院。外院是管事们办公的地方,内院是主子们住的。你现在是外院的杂役,没有吩咐,绝不能进内院。”
“是。”
“还有,和大人最讨厌多嘴多舌的人。看到什么,听到什么,都要烂在肚子里。明白吗?”
“小的明白。”
王妈妈带着李明来到一处偏僻的杂物院。院子里堆满了各种器物,几个年轻仆役正在搬运箱子。看到王妈妈,他们连忙停下手中的活计,恭敬地行礼。
“这是新来的李明,以后就跟着你们干活。”王妈妈对其中一个憨厚的仆役说,“张三,你带带他。”
“是,王妈妈。”
张三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,长着一张憨厚的脸,说话也直来直去。他递给李明一碗凉茶:“喝口水歇歇,这活不急。”
李明接过茶碗,喝了几口。凉茶里加了薄荷,清凉解渴。
“你叫李明是吧?看你这身板,不像干粗活的料。”张三好奇地打量着他,“怎么会来和府当仆役?”
“家里出了些变故。”李明简单地说,没有多谈。
张三也不追问,只是笑了笑:“那你算是来对地方了。和府虽然规矩多,但只要老实本分,不愁吃不愁穿。每月还有二两银子的月钱。”
“二两?”李明有些惊讶。普通仆役的月钱,一般只有一两左右。
“那是当然。”张三压低声音说,“和大人是当朝首富,府里的仆役待遇自然也高。不过,钱多事也多,稍有差池,轻则挨板子,重则丢性命。”
李明心中一凛。
接下来的几天,李明跟着张三等人做杂活。搬箱子、扫院子、清点库房,什么都干。他干活时总是格外仔细,别人搬一趟,他要检查两遍;别人扫一次地,他要再扫一次边角。
这样的细致很快引起了王妈妈的注意。
一天傍晚,王妈妈把李明叫到跟前:“小李子,明天你去厨房帮忙,顺便去库房领些调料。”
“是,王妈妈。”
第二天一早,李明来到厨房。厨房里热气腾腾,几个厨子正在忙碌。李明主动上前帮忙洗菜、切菜,手脚麻利,丝毫不含糊。
“小李子,你去库房领些盐和香料。”张大厨递给他一张清单,“按照这上面的数量领。”
李明接过清单,来到库房。库房里堆满了各种食材和调料,琳琅满目。他按照清单一一领取,但当他拿起一袋粗盐时,手上的触感让他微微一愣。
这盐的颗粒格外粗大,色泽也有些泛黄。他凑近闻了闻,一股淡淡的海腥味扑鼻而来。李明的眉头皱了起来。他在江南长大,对盐并不陌生。海盐确实会有腥味,但这腥味似乎有些过重。
他又看了看旁边摆放的精盐。那些精盐装在精致的瓷罐里,盐粒洁白如雪,晶莹剔透。两相对比,这粗盐显得格外粗糙。
李明心中暗暗记下了这个细节。
02
李明在和府待了半个月,逐渐熟悉了府里的规矩。他发现,和府的管理极为严格,每一项开支都有详细的记录,每一个仆役都有明确的职责。
一天下午,李明被派去整理账册。这是个识字仆役才能做的活计,也是他展现能力的机会。
他坐在账房的角落里,翻阅着厚厚的账册。账册记录着和府每月的各项开支,从柴米油盐到绫罗绸缎,事无巨细。李明一边看,一边在心里默默计算。
突然,他注意到一个异常。
账册上记录,和府每月采购粗盐五十斤,价格是每斤八文钱。但李明记得,京城的粗盐市价大约是每斤五文钱。这中间有三文钱的差价。
三文钱看似不多,但五十斤就是一百五十文,一年就是一两八钱银子。
李明又翻了翻其他月份的记录,发现这个价格差一直存在。他的心跳加快了。这会不会是有人从中牟利?
但他没有声张。在和府这样的地方,多嘴多舌只会给自己招来祸患。他默默地将这个疑点记在心里,继续整理账册。
傍晚时分,李明整理完账册,正准备离开,却听到隔壁房间传来说话声。那是管事们在商议事情。
“两淮那边又出事了。”一个声音说,“盐价又涨了,百姓怨声载道。”
“大人让咱们留意着,看看京城的盐铺有没有异常。”另一个声音说。
“能有什么异常?那些盐商都是老油条,精明得很。”
“话是这么说,但大人既然吩咐了,咱们就得上心。”
李明站在门外,一动不动。他听到了"两淮"、"盐价"、"盐商"这几个关键词。结合他在库房看到的粗盐,以及账册上的价格差,他隐隐觉得,这其中似乎有什么关联。
接下来的几天,李明更加留意府里的动静。他发现,和珅大人最近经常召见幕僚,商议的都是与盐务相关的事情。而府里的管事们,也在暗中调查京城各大盐铺的情况。
一场暗流正在涌动。
一天清晨,李明正在打扫和珅书房外的院子。他听到书房里传来和珅的声音。
“两淮盐务的奏报,本官已经看了。”和珅的声音低沉而威严,“盐价暴涨,盐税锐减,这其中必有蹊跷。”
“大人英明。”一个幕僚恭敬地说,“下官怀疑,是有人在盐中掺假,以次充好,从中牟利。”
“掺假?”和珅冷笑一声,“若真是掺假,那胆子可不小。盐乃国之根本,谁敢在这上面动手脚,就是与朝廷作对。”
“大人说得是。只是,这事牵扯甚广,不好查。”
“不好查也得查。”和珅的声音突然提高,“本官倒要看看,是谁这么大的胆子!”
李明站在院子里,手中的扫帚停在半空。他听到了"掺假"、"以次充好"这几个词,心中的疑惑更深了。
当天下午,和珅突然从书房走了出来。他看到李明正在修剪花木,目光在他身上停留了片刻。
“你叫什么名字?”和珅突然问道。
李明吓了一跳,连忙放下剪刀,跪在地上:“回大人,小的叫李明。”
“李明。”和珅念了一遍,“你入府多久了?”
“回大人,半个月。”
“嗯。”和珅点了点头,没有再说什么,转身回了书房。
李明跪在地上,额头渗出冷汗。他知道,和珅大人注意到他了。这是福是祸,还不好说。
当晚,李明躺在床上,翻来覆去睡不着。他有一种预感:自己即将被卷入一场风暴。
03
第二天一早,李明正在院子里挑水,突然听到有人叫他。
“李明,大人找你。”
叫他的是刘德,和府的二管家。刘德是个瘦高个,脸上总是挂着一丝阴鸷的笑容,是府里出了名的刻薄之人。
李明心中一紧。
他连忙放下水桶,跟着刘德来到书房。
书房里,和珅正坐在书案后,手中拿着一份奏折。他看到李明进来,抬起头,目光锐利如刀。
“李明,本官有件事要你去办。”和珅开门见山地说。
“大人请吩咐。”李明躬身道。
和珅将手中的奏折放下,从抽屉里取出一锭银子,递给李明:“你去京城最大的盐铺,买一袋上好的官盐回来。记住,要最上等的,不能有丝毫差池。”
李明接过银子,心中疑惑。买一袋盐,为何要他去?府里有专门采购的人,为何不让他们去?
但他没有多问,只是恭敬地应道:“是,大人。小的这就去。”
“等等。”和珅叫住他,“买回来后,本官要亲自过目。你明白吗?”
“小的明白。”
李明退出书房,心中却波涛汹涌。他知道,这绝不是一次普通的采购。和珅大人是在考验他。
他换上一身寻常的布衣,揣着那锭银子,离开了和府。清晨的京城,街道上已经有了零星的行人。李明深吸一口气,朝着东市口的方向走去。
广丰盐号坐落在东市口最繁华的地段,门面气派,牌匾鎏金。李明站在门口,看着来来往往的顾客,心中默默盘算着。
他走进盐铺,店里已经有几位顾客在购买。伙计们忙碌地招呼着,称量着各种规格的盐。李明没有急着开口,而是站在一旁,不动声色地观察着。
他注意到,伙计们在称量粗盐时,动作总是有些匆忙,仿佛急着打发顾客。而当有顾客购买精盐时,他们则会变得格外殷勤,甚至会主动介绍盐的产地和品质。
这其中,似乎有什么不对劲。
李明走到柜台前,对一个正在忙碌的伙计说道:“伙计,我想买一袋上好的官盐。”
伙计抬起头,打量了他一眼。见他衣着朴素,眼中闪过一丝不屑:“客官要哪种?本店的粗盐细盐,都是上等货色。”
“我要的不是一般的粗盐细盐。”李明语气平静,“我要的是你们店里最好的,能进贡到宫里的那种上等官盐。”
伙计闻言,脸色微微一变。他仔细地看了李明一眼,见他虽然穿着普通,但气质却与一般百姓不同,眼神中透着一股沉稳。
“客官稍等。”伙计不敢怠慢,转身去请掌柜。
不一会儿,一个穿着绸缎长衫、身材微胖的中年掌柜走了出来。他脸上堆着笑容,显得格外和善。
“这位客官,久等了。不知您要的官盐是何种规格?”
“掌柜的,我要的自然是店里最好的,能进贡到宫里的那种。”李明再次强调,“我奉我家主子之命前来,务必买到品质最佳的官盐。价格不是问题,但品质绝不能有丝毫差池。”
掌柜的闻言,脸上的笑容更盛了。他知道,能说出"我家主子"这等话的,绝非寻常人家。
“客官放心,本店的官盐,皆是两淮盐场的上等货色,品质绝对有保证。请随我来,我亲自为您挑选。”
掌柜的将李明领到柜台深处,从一个上锁的柜子里取出一个精致的木盒。盒子里,整齐地摆放着几包用油纸包裹的精盐。
“客官请看,这便是本店最好的官盐。乃是两淮盐场特供,经过多道工序提炼而成,专供京城大户人家和宫中御用。”掌柜的介绍道,语气中充满了自豪。
李明拿起一包盐,仔细观察。他打开油纸,取出一些盐粒,放在掌心摩挲。盐粒细腻光滑,没有丝毫杂质。他凑到鼻尖闻了闻,清新的海盐味扑鼻而来。
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。
但李明没有立即下结论。他从盐包里捏出一粒盐,放入口中。
盐粒入口,他的眉头微微一皱。
这盐的咸味,竟然非常淡。淡到几乎让人察觉不到。
李明又尝了一粒,结果还是一样。他的心跳加快了。这所谓的"上等官盐",有问题!
他将盐粒在舌尖上碾碎,仔细品味。除了淡淡的咸味,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苦涩。他又将盐粒捏碎,观察粉末。粉末中,似乎混杂着一些肉眼难以分辨的白色颗粒,质地与盐粒略有不同。
这盐,被掺假了。
李明心中冷笑一声。他终于明白,和珅大人为何要派他来买盐了。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采购,而是一次考验。
他收敛了脸上的表情,不动声色地将盐包好,递还给掌柜的。
“掌柜的,这盐确实是上等货色。”李明语气平静,仿佛刚才的异样只是错觉。
掌柜的闻言,心中松了口气,脸上又恢复了笑容:“客官满意就好。本店的信誉,在京城可是出了名的。”
“一袋这样的盐,要多少银子?”
“一袋官盐,纹银十两。”
李明没有讨价还价。他从怀中取出和珅给的银子,递给掌柜的。掌柜的接过银子,眼睛都笑成了一条缝。他亲自将一袋官盐用绸布包裹好,递给李明。
“多谢客官惠顾,欢迎下次再来。”
李明提着盐袋,离开了广丰盐号。他没有直接返回和府,而是又在街上转了几圈。他特意去了几家小盐铺,随意询问了几句盐价,并观察了一下他们出售的盐。
他发现,那些小盐铺的粗盐和细盐,虽然品质不如广丰盐号的"上等官盐",但咸味却正常。
这让他更加确定,广丰盐号的盐,绝非偶然问题。
04
李明回到和府时,已是晌午时分。他没有直接去见和珅,而是先将那袋盐小心翼翼地放在自己的房间里,然后去厨房领了些吃的,简单填饱了肚子。
他需要时间,整理自己的思绪。
吃过午饭,李明来到书房外,恭敬地求见。
“进来。”和珅的声音从书房内传来。
李明推门而入,只见和珅正坐在书案后,手中拿着一份奏折,眉头紧锁。
“大人,小的李明求见。”李明躬身施礼。
和珅抬起头,目光落在李明身上,又看了看他空空如也的双手:“盐可买回来了?”
“回大人,盐已买回。”
和珅示意他将盐拿出来。李明转身,从门外取回那袋用绸布包裹的"官盐",小心翼翼地递到和珅面前。
和珅接过盐袋,解开绸布,又打开油纸。他看了一眼袋中洁白如雪的盐粒,眼中闪过一丝赞许:“嗯,看起来确实是上等货色。”
他随手抓了一小撮盐,放在鼻尖闻了闻。
“大人。”李明突然开口,声音平静,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肯定,“小的在购买此盐时,曾尝了一口。这盐……不咸。”
和珅的手,顿时停在了半空。
他猛地抬起头,锐利的目光直射李明,仿佛要将他看穿一般。书房内的空气瞬间凝固,气氛变得异常紧张。
“你说什么?”和珅沉声问道,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怒意。
“回大人,小的所言句句属实。”李明没有退缩,“小的将盐粒放入口中,咸味极淡,远不如寻常粗盐。小的怀疑,这所谓的'上等官盐',被掺杂了其他东西,以次充好。”
和珅盯着李明看了许久。他看到李明眼中虽然有紧张,但更多的是坚定和自信。
他拿起一粒盐,亲自放入口中。
果然,如李明所说,这盐的咸味极淡,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苦涩。
和珅的脸色,瞬间变得铁青。
他将盐吐出,又拿起一撮,仔细观察。他发现,盐粒虽然洁白,但其中确实混杂着一些细小的、不属于盐的白色颗粒。
和珅放下盐,目光再次落在李明身上。他没有发怒,也没有质问,只是深深地看着李明。
“你可知道,你今日所言,意味着什么?”和珅沉声问道。
“小的知道。”李明拱手道,“这意味着广丰盐号欺上瞒下,胆大包天。更意味着两淮盐务的腐败,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。”
和珅沉默了片刻。他慢慢地走到书案后,坐了下来。他闭上眼睛,仿佛在思考着什么。
书房内一片寂静,只有李明的心跳声在耳边回响。
良久,和珅睁开眼睛,眼中精光四射。他拿起桌上的笔,快速写了一张字条,然后递给李明。
“拿着这张字条,去账房,领一百两银子。”和珅语气平静,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,“这银子,是赏你的。”
李明闻言,心中顿时掀起了惊涛骇浪。他没有想到,和珅竟然会赏他一百两银子!
他连忙跪下:“多谢大人厚爱!”
“起来吧。”和珅挥了挥手,“本官赏你,不是因为你发现了盐有问题,而是因为你敢于说出实话,并且有足够的观察力去发现问题。”
他顿了顿,目光再次落在李明身上:“从今日起,你不再是府里普通的仆役。本官会给你安排新的差事。记住,今日之事,不可对任何人提起。否则,你将性命不保。”
李明心中一凛。
“小的明白,多谢大人提拔!”
李明拿着那张沉甸甸的字条,离开了书房。他来到账房,将字条递给管事。管事看到字条上的内容,以及和珅的亲笔签名,脸上露出了震惊之色。
他颤抖着手,从库房取出一百两纹银,递给李明。
“李……李明啊,恭喜恭喜!”管事挤出一丝笑容,语气中带着几分敬畏。
李明只是笑了笑,没有多说什么。
他收好银子,心中却异常平静。
他知道,这百两银子,只是一个开始。
从那天起,李明的生活不再是简单的仆役日常,他踏入了一个由权谋与生死编织的巨大罗网。那不咸的盐,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,也预示着一场波及朝野的暗流即将浮出水面。和珅的信任,将他推向了深渊,也赐予了他翱翔的翅膀。但他能否在这风云诡谲的朝堂中,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,甚至改变自己的命运?
05
当天夜里,李明被刘德叫到了一间密室。
密室位于和府的地下,四周都是厚厚的砖墙,隔音极好。房间里点着几盏油灯,光线昏暗,让人感到压抑。
和珅坐在主位上,身边站着几个面容严肃的幕僚。李明一进门,就感受到了一股无形的压力。
“跪下。”刘德冷冷地说。
李明跪在地上,低着头,不敢抬眼。
和珅端起茶杯,轻轻吹了吹,慢悠悠地喝了一口。他没有立即说话,而是让李明就这么跪着。密室里静得可怕,只有油灯偶尔发出的噼啪声。
良久,和珅才开口:“李明,你知道本官为何要你去买那袋盐吗?”
“小的不知。”李明老实回答。
“因为本官要确认一件事。”和珅放下茶杯,“两淮盐务出了大问题。有人在官盐中掺假,掺的不是泥沙,不是明矾,而是石膏粉。”
李明心中一震。石膏粉!难怪那盐不咸,还带着苦涩。
“石膏粉色泽洁白,与盐粒相似,掺入盐中,普通百姓根本察觉不出来。”和珅的声音越来越冷,“但石膏粉没有咸味,掺得越多,盐就越不咸。那些盐商掺入三成石膏粉,就能多赚三成利润。一年下来,仅两淮一地,就能多赚上百万两银子。”
李明倒吸一口凉气。上百万两!这是何等惊人的数字!
“更可恨的是,石膏粉吃多了,会损伤脾胃,甚至致人死命。”和珅拍案而起,“这些畜生,为了银子,连百姓的性命都不顾!”
李明跪在地上,额头渗出冷汗。他终于明白,自己卷入了一场何等凶险的风暴。
“大人,既然已经查明,为何不直接拿人?”一个幕僚问道。
“拿人?”和珅冷笑一声,“你知道这背后牵扯多少人吗?两淮盐政、盐运使、盐场官员、京城盐商,还有……”他顿了顿,没有继续说下去。
但李明明白了。这背后,还有更大的人物。
“所以,本官需要证据。确凿的证据。”和珅转身看着李明,“而你,就是本官的证人。”
李明心中一凛。
“本官要你潜入广丰盐号,查清他们的掺假手段,找到他们的账本,查出他们背后的主使。”和珅一字一句地说,“这件事,关系到国本,也关系到你的性命。你可敢接?”
李明跪在地上,沉默了片刻。他知道,这是一场生死豪赌。成了,他能飞黄腾达;败了,他将尸骨无存。
但他别无选择。
“小的愿意为大人效力。”李明叩首道。
“好。”和珅满意地点了点头,“从明日起,你就是本官的心腹。刘德会教你如何行事。记住,在查清真相之前,你的身份绝不能暴露。”
“是。”
接下来的三天,李明接受了刘德的特训。刘德教他如何伪装身份,如何套取情报,如何应对突发状况。李明学得很快。他本就聪明,再加上生死压力,进步神速。
第四天,李明换上一身商贩的衣裳,带着和珅准备的银票,再次来到广丰盐号。
这次,他不是来买盐,而是来谈生意。
“掌柜的,小的想跟您谈笔大买卖。”李明笑眯眯地说,手里晃着一张五百两的银票。
掌柜的眼睛一亮。五百两,可不是小数目。
“客官请进。”掌柜的将李明请到后堂,“不知客官想做什么买卖?”
“小的在江南有几家客栈,每月需要大量的盐。”李明压低声音说,“但小的不想买那些贵得离谱的精盐,也不想买那些粗糙的海盐。小的想要……”他故意停顿了一下,“跟您这种一样的盐。”
掌柜的脸色微微一变。
“客官这话是什么意思?”
“掌柜的,大家都是生意人,何必装糊涂?”李明笑了笑,“您这盐,看着像上等官盐,其实掺了东西。小的不是来找麻烦的,小的是来找财路的。”
掌柜的盯着李明看了许久,突然笑了:“客官好眼力。不瞒您说,这盐确实掺了些石膏粉。但这是行规,家家都这么做。”
“行规?”李明装作惊讶的样子,“那岂不是人人都在发财?”
“那是自然。”掌柜的得意地说,“两淮那边有门路,石膏粉便宜得很,掺进去谁也看不出来。一年下来,少说也能多赚几万两。”
“那小的也想掺。”李明说,“掌柜的可否指点一二?”
掌柜的犹豫了片刻,最终还是被银子打动了。他压低声音说:“这事不难。您去两淮找盐运使衙门的刘师爷,报上我的名号,他会给您安排。”
“刘师爷?”李明记在心里。
“对。刘师爷是盐运使大人的心腹,这事都是他在操办。”掌柜的又补充道,“不过,您得先交一笔打点银子。多少,得看您要多少货。”
李明心中冷笑。这些人果然是一条线上的蚂蚱。
“多谢掌柜的指点。”李明拱手道,“改日小的备上厚礼,再来拜访。”
“客官客气了。”
李明离开广丰盐号,直奔和府。他将打探到的消息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和珅。
和珅听完,脸色铁青。
“刘师爷……好,很好。本官倒要看看,这背后还有多少蛀虫!”
“大人,现在可以动手了吗?”刘德问道。
“不急。”和珅摇了摇头,“光凭李明的一面之词,还不够。本官要的是人赃并获。”
他转身看着李明:“你继续查。本官要知道,他们的账本在哪里,银子藏在哪里,还有哪些官员参与其中。”
“是。”
06
接下来的半个月,李明往返于京城和通州之间。他以商贩的身份,接触了好几个参与掺假的盐商,逐渐摸清了整个利益链条。
这个链条的核心,是两淮盐运使衙门的刘师爷。刘师爷掌管着盐引的发放,也控制着盐场的出货。他与京城的几大盐商勾结,在盐中掺入石膏粉,然后以官盐的名义出售。
掺假的盐,一部分卖给普通百姓,一部分卖给官府和大户人家。因为掺入的石膏粉比例不高,普通人吃不出异常。而那些真正的上等官盐,则被刘师爷私自扣下,转卖给江南的富商,从中牟取暴利。
这个利益链条,每年能产生上百万两银子的利润。而这些利润,被刘师爷和盐商们瓜分。
但李明还查到了一个更惊人的消息:刘师爷背后,还有一个更大的靠山。这个人,正是两淮盐运使,姓钱,名叫钱维城。
钱维城是乾隆皇帝的旧臣,官至三品,掌管两淮盐务多年。他表面清廉,实则贪婪无度。刘师爷所做的一切,都是在他的授意下进行的。
李明将这些消息汇报给和珅。和珅听完,沉默了许久。
“钱维城……”和珅喃喃自语,“本官倒是小看他了。”
“大人,现在可以动手了吗?”刘德再次问道。
“还不够。”和珅摇了摇头,“本官要的是铁证。李明,你能拿到他们的账本吗?”
李明沉思片刻:“小的可以试试。”
三天后,李明再次来到通州。他以送礼的名义,拜访了刘师爷。
刘师爷是个五十多岁的老者,满脸褶子,但眼神精明。他看到李明带来的厚礼,脸上堆满了笑容。
“李老板,您这次来,是想做多大的买卖?”刘师爷问道。
“小的想做长期生意。”李明说,“每月至少要一千斤掺假盐。”
“一千斤?”刘师爷眼睛一亮。
“那可是大买卖。不过,您得先交一笔保证金。”
“多少?”
“一千两。”
李明装作犹豫的样子:“这么多?”
“李老板,这是行规。”刘师爷笑眯眯地说,“您交了保证金,以后每月的货,我都给您留着。而且,我还能给您看看账本,让您知道这买卖有多赚钱。”
李明心中一喜。机会来了。
“那好,小的这就去取银子。”
“不急不急。”刘师爷拉住他,“您先看看账本,再决定也不迟。”
刘师爷从书房的暗格里取出一本账册,递给李明。李明接过账册,快速翻阅。账册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月的掺假数量、销售金额、利润分成。
每一笔,都触目惊心。
李明一边看,一边暗暗记在心里。他注意到,账册的最后一页,还记录着一笔特殊的支出:“孝敬钱大人,每月五千两。”
钱大人,就是钱维城。
李明将账册还给刘师爷:“刘师爷,小的这就去取银子。三天后,小的带着银子来交保证金。”
“好好好。”刘师爷笑得合不拢嘴。
李明离开刘师爷的府邸,连夜赶回京城。他将看到的账目内容,一字不落地告诉了和珅。
和珅听完,猛地一拍桌子。
“好!很好!本官等的就是这个!”
他立即修书一封,派人快马加鞭送往宫中。
三天后,圣旨下达:彻查两淮盐务。
钦差大臣带着御林军,直扑两淮。刘师爷和钱维城当场被拿下,那本账册也被搜了出来。
京城的广丰盐号,也在同一时间被查封。掌柜的和几个伙计,全部被押入大牢。
消息传回京城,朝野震动。
07
案子审理得很快。
钱维城和刘师爷在铁证面前,不得不招供。他们交代了整个掺假的过程,以及涉案的所有官员和商人。
这个案子,牵扯了两淮盐政、盐运使、盐场官员、京城盐商,还有十几个地方官员。涉案金额,高达三百万两。
乾隆皇帝震怒,下旨将钱维城等人斩首示众,其余涉案人员,全部革职查办。
和珅因查办此案有功,被加封太子太保,赏赐黄金万两。
而李明,也因功被提拔为和府的管家,赏赐千两银子。
案子结束后的一天,和珅把李明叫到书房。
“李明,这次多亏了你。”和珅难得露出笑容,“本官没有看错人。”
“小的不敢居功。”李明躬身道,“这都是大人运筹帷幄的结果。”
“你也不用谦虚。”和珅摆了摆手,“本官问你,你可知道,本官为何一开始就选中了你?”
李明摇了摇头。
“因为你有三样东西,是旁人没有的。”和珅伸出三根手指,“第一,你有观察力。你能看出账册的异常,能发现盐的问题,这是天赋。第二,你有胆识。你敢向本官说实话,敢冒着生命危险去查案,这是勇气。第三,你有诚实。你没有因为害怕而隐瞒,也没有因为利益而动摇,这是品德。”
李明听得心潮澎湃。
“这三样东西,缺一不可。”和珅继续说,“有观察力没胆识,就是个胆小鬼。有胆识没诚实,就是个野心家。只有三者兼备,才能成大事。”
他顿了顿:“李明,你愿不愿意一直跟着本官?”
李明跪下,叩首道:“小的愿意!”
“好。”和珅扶起他,“从今日起,你就是本官的心腹。本官的事业,也是你的事业。”
李明眼眶微红。
但他不知道的是,更大的风暴,还在后面。
08
半年后,李明已经完全适应了管家的身份。他管理着和府的大小事务,处理得井井有条。和珅对他越来越信任,许多机密的事情,也开始让他参与。
一天傍晚,和珅突然把李明叫到书房。
“李明,本官问你一个问题。”和珅的表情很严肃。
“如果有一天,本官倒了,你会怎么办?”
李明愣住了。他没想到和珅会问这样的问题。
“大人何出此言?”李明小心翼翼地问。
“本官只是假设。”和珅盯着他,“你回答本官,你会怎么办?”
李明沉默了片刻,然后坚定地说:“小的会想办法救大人。如果救不了,小的会照顾好大人的家人。”
和珅听完,突然笑了。他笑得很大声,笑得眼泪都出来了。
“好,很好。”和珅拍着李明的肩膀,“本官果然没看错你。”
他从抽屉里取出一个木盒,递给李明:“这里面有一些银票和地契,价值十万两。你收好,藏在安全的地方。”
“大人,这是……”
“这是本官给你的保命钱。”和珅说,“万一有一天,本官真的出了事,你就拿着这些银子,带着家人,离开京城,找个地方隐姓埋名。”
李明心中一震。
“大人,您到底在担心什么?”
和珅没有回答,只是看着窗外,喃喃自语:“树大招风,爬得越高,摔得越重。本官这些年,得罪的人太多了。”
李明想说什么,但最终还是闭上了嘴。他知道,和珅说的是实话。
在朝堂上,和珅的权势如日中天,但同时也树敌无数。那些被他查办的官员,那些被他压制的势力,无不对他恨之入骨。
更重要的是,乾隆皇帝已经年迈。一旦皇帝驾崩,新皇登基,和珅的命运,将会如何?
这个问题,没有人能回答。
“李明,记住本官今天说的话。”和珅转过身,认真地看着他。
李明郑重地点了点头。
那天晚上,李明躺在床上,久久无法入睡。
窗外,月光如水。
京城的夜,依然繁华。
十年后,嘉庆登基。
和珅被抄家,赐死。
李明按照和珅当年的嘱咐,带着那十万两银子,带着和珅的小儿子,离开了京城。
他们去了江南,在苏州买了一座宅院,过起了平静的生活。
李明将和珅的儿子抚养成人,教他读书识字,教他做人做事。
多年以后,当李明垂垂老矣,他坐在院子里,看着夕阳西下。
他想起了那个春寒料峭的早晨,想起了那袋不咸的盐,想起了和珅那句话:“本官赏你,不是因为你发现了盐有问题,而是因为你敢于说出实话。”
富华优配-114配资网-股票配资利率-配资网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